在宝贵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读非常重要。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什么语感的培养,对于读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常常是教师先问学生,该用什么语气朗读,待统一答案后,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语气朗读。这样,把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感受、领悟都统一在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如何谈得上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呢?下面,笔者就怎样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借助动感,挖掘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游戏活动十分贴近,所以我们可以让课文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从游戏体验出发,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1、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必须要先“动情”,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角色转移,用自己的动作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肢体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
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我把自己装扮成荷叶姐姐(胸前披挂一块纸板做的绿色的大荷叶)。然后,我启发性地问学生:“我是荷叶姐姐,那你们是什么呢?”学生纷纷争着回答:“我是小水珠”、“我是小蜻蜓”、“我是小青蛙”、“我是小鱼儿”。在导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人人演读小水珠的“躺”、小蜻蜓的“立”、小青蛙的“蹲”等,并让学生读后谈谈自己躺(立、蹲、游)在荷叶上的感受和心情。学生一个个完全进入了童话的世界,这样,他们的朗读都十分自然到为,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2、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如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当老师再次让学生朗诵诗歌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融情于情,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二、利用美感,生发语感
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语文课具有文学的风格是必然的,审美要成为语文课的灵魂。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语文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留下自然而然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美丽的语文等待发现美的眼睛。
1、教材的形式美和内容理性美交织下的语感培养。
低年级的小朋友从一入学就接触到了图文并茂的教材,教师恰如其分地利用图片,游戏,对话等呈现方式,挖掘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怎么做呢?语感的培养在观察、表达中进行。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读出韵味。如《第一场雪》中描写雪后美景的一段话,作者先整体写雪后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接着具体写了柳树、松柏雪后的景致。这样的雪景,南方的孩子从没见过,无法建立起直观可感的表象。所以,就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文字,通过有效的朗读手段来建立审美形象。对于文中的“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一句,老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将山村被大雪覆盖的画面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