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二种现象:其一,从教学内容上主要为单一的教唱歌,及为教唱而进行识谱教学。其二,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是采用民间艺人师傅式的教授法,学生被动状态,在形式上与其它文化课相类似而缺乏生动活泼艺术课的个性。这样的教学状态大致已维持了大半个世纪之久。虽然近十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改革的步子不大。在农村学校中单一教歌的状态更为普遍,而城市则以识谱为上占有相当的比例。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音乐教学与升学并无直接联系,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教师中心论”及文化课“双基”的影响下,出现上述二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与升学无关,无评估的要求与标准,在理论上无美育的支撑,故音乐课等于教歌课是不奇怪的,另外各课都强调“双基”,那么唱歌的“双基”是识谱也是必然的,有的把音盲与不识谱划等号,这是借鉴于不识字是文盲的逻辑。把音乐课变成识谱课,因为要识谱,就讲有关识谱的乐理,让学生背八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等于四分音符,几乎成了音乐算术课了,枯燥乏味,有的学生虽在教师的教授下音符的时值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唱谱仍然是无节奏音不准。这样把大量的时间,有限的课时都白白的流失了,根本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这艺术修养无处寻找,怎能去鉴赏音乐、感受其美?其次是受传统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专业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用大量的强化技术训练,并通过淘汰大多数来选择少数音乐人才。上述两个原因其根源还是对音乐教育的目标认识的模糊,把音乐艺术教育降格为音乐技术教育。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