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量表——借我一双慧眼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那英《借我一双慧眼》
三月的春风送来阵阵暖意,美丽的校园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意。乘课堂教学改革之东风,携课堂观察量表走入课堂,用科学详实的数字统计解析课堂,感觉犹如在山重水复的困顿中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是课堂观察量表借我一双慧眼,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精细把脉,精确定位,精雕细琢,帮助我们解剖课堂,审视课堂。
镜头一:这是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与有效引导”的观察量表。师:丑小鸭受到同伴的欺负和嘲笑,决定离家出走,到外面寻找幸福和快乐,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生:能!
师:是吗?他一离开家就找到幸福了吗?
生:是的,他变成了白天鹅呀!
师:他一离开家就变成了白天鹅吗?
生:是啊,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变成白天鹅了
师:……
分析:教师本来想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丑小鸭在树林、野外的艰难生活,学生可能受到课文结尾的影响,异口同声地回答能找到幸福。在反复引导无效后,教师只能无奈的说出答案,开始了下一环节的教学。本来几秒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足足纠缠了近2分钟。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属于低效引导。教师在应对课堂突发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机智与灵活。
反思:教师眼中关注的是学生还是预设的教案?总是期待着学生能够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一旦达不到,便乱了阵脚。事实上即使是名师也无法保证自己预设的
教案能够得到百分之百的落实。当学生不能顺利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时,不妨给学生一点静心阅读思考的时间,同时也留给自己冷静回旋的余地,当学生的理解更深一层时,在因势利导,自然水到渠成。
镜头二: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一声令下,教师立刻变成了沸腾的海洋。读书声、争执声、讨论声此起彼伏,隐藏其中的还有说笑声。
分析:看似热闹非凡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呢?还是看看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观察量表吧。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为3分钟,组内没有分工合作,组长的作用基本上就是汇报正确答案,其他成员处于观望状态。汇报交流2个小组,补充交流2个小组,发言者是组长。学生的真正参与率不足20%。属于低效的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
反思: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从田晓玲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一课中,我们也许会找到答案。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1次,时间为4分钟,交流展示3个小组,时间约为9分钟,总计13分钟,占整节课的30.7%,学习内容是从文中找到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和句子进而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难易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几个问题,每个小组安排了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带领组员进行学习和展示。学生参与度极高,只有3、4个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真正实现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有序,值得我们学习。
镜头三:这是一份关于“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观察量表
评价次数:语言评价42次,肢体语言评价13次。
其中鼓励性评价26次,约占62%。内容为“你说的不错”,“很好”,“你真了不起”,“回答的非常正确”等。诊断性评价12次,约占29%。内容为“你说的很有道理,谁还能补充?”,“再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等。其他评价4次,约占9%,内容为“你做到了吗?”,“谁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
分析: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缺少个性,缺乏情感。审视课堂,说得最多的就是“你说的真好!”“你说的不错!”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空洞语言,对甲学生是这样,对乙学生是这样,对此问题是这样,对彼问题还是这样,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的飞跃。一堂课都这样缺乏个性的评价,恐怕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了。
反思: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那是自身文化底蕴的贫瘠。潘新和教授在《语文教师: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中说,“语文教师应热爱言说,倾情写作,将自己的言语生命之美和对言语之爱,坦呈在学生面前,将旺盛蓬勃的言语意识注入学生的血液中,引领学生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教师自身没有丰厚的底蕴,哪来激情四射、回味无穷的课堂,哪来与众不同的评价语言?在王崧舟、窦桂梅等大师级的课堂上听到的往往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评价,如“只有善良有同情心的孩子才能读得如此感人”,“你能注意到这个词真是独具慧眼”,“你表达的很清楚”等指向性很强的评价语言。这些评价语言或让人深深思考,或让人深受鼓舞,没有不痛不痒的吞温水的感觉,激人奋进、发人深省、让人难忘。当然这样的评价语言当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和积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堂观察量表借给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真正地以旁观者的身份琢磨自己的课堂教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调整课堂的偏失,让我在对比和反思中思考和成长。在它的帮助下,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被雕琢的愈加精美和完善,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