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斐斐课件园 >> 教育其他 >> 教育叙事 >> 正文

向着有氧的教室

向着有氧的教室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8-24 15:58:32     阅读:
  一年级小朋友入学一周。
第二周,我听到了一节体育课。教者是李群生老师。
国家课程改革提出,小学生一周要上四节体育课。没有增加教师的前提下,体育老师们却增加了课时。李老师一周19节课。教5个班,一周19个四十分钟,而且,每天下午还要带学校的棒球队。有的体育老师要上20节课,每一个人还要带体操队,板球、轮滑,乒乓球等校队。个人体力消耗不说,工作量以及课改对体育老师的各种要求,就已经压得他们有些喘不过气来——缺“氧”啊。
然而,当你走近他们,所看到的,是怎么样的情景?
体态与动作——有人说,教一年级,挺简单,不就是哄着学生玩吗?可小学课堂,这就意味着区别于幼儿园的“娱乐”与“游戏”。学校教学什么,一定是体现什么学科的含量。且看李老师,近一米八的个儿,这七尺男儿,面对一群还没有建立“体育秩序”的小不点儿,教师的体态要“体育”,教学内容要“体育”。这,必须保证由“孩子”向“学生”过度——得站有站样,走有走样,还要坚持40分钟。
这节体育课的内容是,继续训练站队,然后学两节广播操。看起来内容不多,但,教学怎样有序、有效地完成?李老师的这节课,不,你路过操场,经常看到的是,他从头至尾,的抬头、挺胸,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那么带劲,令人赏心悦目。孩子们眼前的体育老师怎么那么高大?动作怎么那么好看?我想,如果你是他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驻足看上几眼,甚至学他的动作。
我感慨,这么几天,“体转运动”、“体侧运动”,以及学习的那两节操,还真有模有样。有句话叫做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去管这句的引伸意义,单就这堂体育课来说,李老师做到了,孩子在他身上看到了“身正”。因此,这堂课,你所见到的是,孩子们从头至尾跟着“身正”来“行”的。
专业型的教师意味着什么?答案很多,单就这堂课来说,意味着他自身必须有“氧”,即学科本身重要的素质;意味着,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实践中,始终着眼于学生的“体育”。
因这“身正”,就像“氧气”之所以为氧,其本身具有的“负离子”一样,置身其中的学生体态与动作,“长”得自然快。
微笑与语言——想象一下,男教师,尤其是男体育教师的微笑,会是什么样?这位孩子的父亲,年龄大概也不小了,面对每一位学生,从始至终微笑,实在难得。但见,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轻松自如地构筑着老师与学生行走的四十分钟。
就是因为李老师的微笑,本来刚性的,严肃的体育课,一下子变得柔软而轻松起来。
这微笑,不仅是感官上带给孩子们的愉悦,还有精神上更大的安慰。你看他微笑着指点和纠正个别学生的动作,不急不躁。有意思的是,在你没有注意的时候,他不知从什么地方,经常拿出小星星,贴在做得好的孩子身上,以示鼓励。而且动作那么快,丝毫不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整堂课,孩子们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微笑。因教师微笑的味道,很自然地,教师的语言就是“甜”的了。应该说,体育老师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比较生硬的。这不是说他们不对,因为“体育口令”本身要声音洪亮高亢,那是一种阳刚力量的显示。李老师的语言是洪亮清晰的,字字入耳,也字字有情。
尤其是还有点幽默语言。比如,在他做示范动作的时候,有几个学生不是认真地看,而是在一旁笑他的“一本正经”。李老师随口一句,“我可不需要你们伴奏啊”。也许,大多学生肯定不知道,怎么体育课里还冒出个“伴奏”?不过,在当时的情景中,学生大多知道这个时候是不应该笑的。当然,李老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不许笑!”想想,两种话语方式,哪个方法有趣?
原来,李老师的微笑和语言就是在造“氧”——因这氧中的“甜味”,构成了那种,轻柔滋润肌肤的空气的感觉,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心灵呼吸。
职场与影响——孩子们无拘无束,是一种有秩序地放松。他们的眼睛充满了喜欢,甚至渴望。因这种氛围,自然感染了我们听课的教师。
头望天,太阳被蒙蒙的雾罩了一下,显得柔柔的。低头,远处,绿茵茵的广场上,吴军朝,张志刚,周凯,与李老师的课,相映成景,没有噪音,有的也是他们如李老师一样,努力地,朝着步步扎实,步步平实,步步求真的课堂高度迈进。没有体育课的两位年轻教师呢,和我一样,薰在李老师的课堂里,甚至远处的几位老师的课堂里。
一直,这些体育老师,在不自觉地,用心地建立属于他们的专业共同体。那种,“我不管别人做得如何,但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潜规则,在今天的课堂,今天的操场上,看不到了。
一个人的“氧”总是有限的。这就像一个人的反思,没有对照与参考,也是狭隘的。如果通过教研组、甚至全校的老师的对话交流,就能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李老师,还有其他体育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心平气和地,用心地教体育,也许,就是他们在平时讨论中,营造了“绿树成荫”的“环保”空间——和傅老师一起跟他们评课,能感受到,课一结束,大家马上聚拢来,评议中,观点真诚,开诚布公地说出彼此的得与失……在这种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但,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原来,自己投入,感染的不仅是自己的学生,还带动了身边的人。听课的我们,感觉整个教室,整个操场被“湿润”的氧弥漫着,如同在空气特别清新的森林里散步一样惬意。
教师,要不断努力,让教室充满“氧”。你想,所在的生命职场有了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各自得到不同层次的“健康发育”,并能茁壮成长。
因有氧的课堂:全身心地感染与倾听,师生关系轻松自如,情感共鸣中,走向心心相。
向着“有氧的教室”,我们一起走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查看本站更多关于教育叙事的文章
  • 赞助商广告
    教育叙事栏目导航
    教育叙事最近推荐
    教育叙事最近热点
    预留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