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斐斐课件园 >> 学科教案 >> 音乐教案 >> 初中音乐教案 >> 正文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9-27 10:09:24     阅读:

课型: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边》
2、听唱歌曲《银杯》
3、学习有关音乐知识:民歌、长调、短调、波音记号
4、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一题和学习评价二
教学目标: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色特点,认识波音记号。
2、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民歌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熟练地掌握波音、滑音的演唱技巧完整地演唱歌曲《银杯》。
2、基本掌握本课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新课
通过简短的谈话交流,导入本课的欣赏歌曲。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首先请学生完整的欣赏由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的MV.
2、然后提问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演唱的歌唱家名字叫什么?哪个民族的?
3、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蒙古族的了解。然后老师做简单补充。(用课件)
简介: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另有一部分散居于新疆、青海、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人口约六百余万。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音乐文化。首选内蒙古自治区的音乐,说明蒙古族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中的长调、短调,民族乐器中的马头琴,在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同长调因其在蒙古族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以及其悠长旷达、自由舒展的、优美的旋律而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三、学唱歌曲《银杯》
1、完整聆听歌曲《银杯》,体会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2、作品分析:《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歌曲为五声羽调式。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旋律进行,除了级进的进行方式之外,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朗读歌词,找出歌词中的衬词后,摸唱歌曲两遍。
3、试着用分别用唱衬词句和不唱衬词句的方法,唱唱歌曲,体会一下这一扩充句的作用,然后对歌曲进行分句,进一步仔细聆听,学习一段体知识:
四、乐理知识
1、一段体:由一个乐段构成,因此也称做一段体或一段式。乐段的内部结构多种多样,包括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及其他多句式等;也可能是不易划分句读的结构或复乐段结构,最终须有明显的结束(通常结束在主调的主音上作为独立曲式的乐段,内部常有扩展,即乐句长度因内部扩展而有所增加,或加以补充终止,并常加有引子或结尾。一段体曲式通常可作为短小的歌曲(包括民歌〉、舞曲或器乐小曲的结构形式。
2、滑音记号: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及这两种滑音的演唱技巧。
3、波音记号:包括上波音、下波音及这两种波音的演唱技巧。
五、巩固训练
1、歌曲《银杯》创作背景: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将斟满酒的银碗托在哈达之上献给客人客人应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主人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之后客人用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第一滴酒弹向天空,蘸第二滴酒弹向大地,蘸第三滴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分别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因此,酒歌就成为蒙古族民歌艺术中重要的体裁之一。这首记录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的酒歌,唱遍了整个内蒙古草原,可以说

[1] [2] 下一页

赞助商广告
初中音乐教案栏目导航
初中音乐教案最近推荐
初中音乐教案最近热点
预留位置